省级重点学科

中药药理学


发布时间:2023-03-07


    “中药药理重点学科”建立于1958年,2002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定为重点学科建设单位。2008年第一次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验收,2010年再一次被定为重点建设学科。本学科建设在已有的基础上,始终围绕“进行中药及其复方作用的物质基础研究,并阐明其作用机制, 开发创新中药”这一总体目标,本着继承祖国传统中医药文化,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依靠长白山地方资源,坚持心血管药理、消化系统药理、呼吸系统药理、内分泌系统药理四个长期稳定的研究方向,已经建立起合理的学科结构和完善的学科体系,形成较高水平的中医药学科研、人材培养、技术创新基地;同时围绕推动中医药学术发展,提高临床疗效这一核心,又产生出新的标志性成果;为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产生拉动,辐射效应。同时扩大了本学科的社会影响和行业地位,是本行业区域发展不可缺少的一支重要的力量。

    本学科有一支老、中、青相结合的科研队伍,整体素质较高。具有一批正高级职称的学术骨干,具备组织管理能力及科研创新能力,组织多学科联合攻关。学术带头人为国内行业的著名专家孙晓波研究员,学科带头人是国家二级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吉林省拔尖人才,吉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徐惠波研究员,后备学科带头人是丁涛主任药师;学科现有人员33人,正高职称13人,其中二级岗位人员3人;中级以下11人,大学本科以上学历27人,硕士及博士研究生10人。专业背景有中药学、药学、中医临床、化学、生物化学、药理、病理、细胞生物等等,学缘结构合理。80%以上人员现均从事中药药理研究工作5年以上。

    多年来经过努力,在中药药理新方法、新技术、新思路,中药新药开发,中药复方有效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研究三个层面上取得了显著成效;筹集了大量的经费用于学科建设。近五年来主持或参与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国家自然基金、国家行业专项、吉林省科技厅各层次项目58项,提供技术服务45项,培养研究生20余人,截至2021年围绕学科发展方向争取项目经费近1200万元。五年中申请新药临床批件2个;开发了保健食品、保健用品5项;申请发明专利2项;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二、三奖励科研成果8项,鉴定成果15项。多项科研项目研究达到了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五年来共发表论文55篇,被SCI或EI收录8篇。主编、副主编著作2部。

    中药药理学科主要的实验技术:

    1、复制并改进了心血管系统疾病动物模型(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心律失常、高血压、心衰、心肌炎、免疫性心肌损伤、心脏血流动力学、肺心病、高血脂症、动脉硬化)技术;

    2、复制并改进了脑血管系统疾病动物模型(部分脑出血、局灶性脑缺血及再灌注、全脑缺血再灌注、脑血流动力学)技术;

    3、复制并改进了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动物模型及技术;

    4、复制并改进了多种体内外血栓动物模型技术;

    5、初步建立了心血管、糖尿病的病症结合动物模型;

    6、初步建立了药物特殊毒理学、一般毒理学早期评价技术及药物毒理、一般药理学研究技术;

    7、建立了保健食品、保健用品的研发技术;

    8、复制和改进了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妇科疾病、男性病、肿瘤、血小板减少等疾病动物模型技术;

    9、建立了中药药理模型与数学统计相结合进行中药新配方组合配伍比例的筛选技术;

    10、初步建立药物ADME早期评价技术;